7月份月均用电量超过2亿千瓦时的10个主要制造行业用电普遍增长,其中有色金属(5.53亿千瓦时,76.60%)、非金属矿物制品(10.38亿千瓦时,22.42%)、交通运输电气电子设备制造(8.45亿千瓦时,22.24%)、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3.24亿千瓦时,21.59%)、石油加工(2.25亿千瓦时,20.30%)、金属制品(2.93亿千瓦时,17.95%)、食品饮料烟草(3.20亿千瓦时,15.17%)、纺织(3.97亿千瓦时,13.19%)等8个行业用电增幅在两位数以上,仅化工(12.94亿千瓦时,4.10%)、黑色金属(12.14亿千瓦时,1.52%)2个行业用电平稳增长。
(五)除工业外全社会其他七个大类行业中6个行业用电快速增长。不含三峡,发电952.99亿千瓦时,增长10.48%,其中:水电厂发电301.81亿千瓦时,下降3.44%;火电厂发电609.18亿千瓦时,增长15.90%;风电28.01亿千瓦时,增长46.13%;太阳能发电13.99亿千瓦时,增长165.00%。
(二)火电增发保供,发电量大幅增长,电煤库存仍保持二十天以上耗用量水平。七月份,湖北全省持续晴热高温,用电需求猛增,主网最大用电负荷和日用电量叠创新高。(一)全省主网用电负荷和日用电量叠创新高,迎峰度夏关键之役全面告捷。全省电力系统奋力迎战高温酷暑,尽职尽责,科学调度,确保了全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正常供应。从各行业对工业用电增长贡献率看,当月工业同比新增用电19.95亿千瓦时,其中制造业和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分别新增用电9.93亿千瓦时、9.80亿千瓦时,对当月工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77%和49.12%。
7月份工业用电140.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60%,单月用电量绝对值创历史最高记录。7月份全省14个用电统计地区全社会用电普遍增长,其中武汉、宜昌、襄阳等12个地区以两位数以上速度快速增长,仅十堰、鄂州2地增幅平稳。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几点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当下,需要的是坚定信心,凝聚力量,以踏石留印的作风,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全面落实9号文件精神和配套文件的部署,努力书写好习总书记能源革命战略的电力篇章。2015年3月,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颁发(以下简称9号文件)为标志,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热潮在全国强势掀起。全面电改获实质性突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日前表示,2018年底前我国将启动电力现货交易试点。
预计今年全年电力直接交易电量规模1.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50%。从上世纪80年代集资办电,到本世纪初实行的厂网分开,30多年探索,深水区的电改在不断前行的路上,活力和动力持续,矛盾和问题已然。
立法修法工作相对滞后,制约电力市场化健康发展五大问题,实现目标综合,既要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完善政府监管体制、优化行业组织形式,又要强化发展规划、推进能源法规建设、兼顾绿色发展与节能减排等多重诉求,系统性、协调性明显增强。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的信息表明,今年市场化交易电量将超过2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5%以上。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可以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看准了、取得成效了再推开。但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也开始显现。
二是落实改革主体责任,多模式、多层次试点格局初步形成。电力市场化交易持续给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两部制电价方面,有效减轻了大工业用户基本电费负担,用电企业基本电费支出年减少约150亿元。105家增量配电业务试点作为新一轮电改的重要突破口和改革试金石的作用正在积极显现。
回顾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两年多的推进,成就令人瞩目,但各种困难和问题也开始显现。目前,全国注册成立的售电公司已达7000家,改革为电力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和不断优化增值的服务。
紧密结合本次电改的制改特点,围绕推进电力市场建设、输配电价改革、售电侧改革、电力交易机构组建和规范运行、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加强和规范燃煤自备电厂监督管理等核心内容,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制定出台了6个配套文件,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电力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和实施路径。二是进一步完善电力市场交易规则,确保改革不走弯路、不抄近路。
改革深水区问题露水面习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经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2016年一年,全国包括直接交易在内的市场化交易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9%。目前,随着《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暂行)》的出台,各地开展的电力直接交易与辅助服务补偿等其他交易已上升为制度规范,为电力市场化交易规范有序进行了提供了保障。要在尊重电力系统物理属性和地区差异的原则下,根据资源禀赋、电网结构、用户特点和负荷特性,完善各地电力市场交易规则,着力推进电力中长期交易、辅助服务市场及现货市场。一是电力体制改革陷入电改就是降价的认识误区。大多省(区、市)的电力用户一旦进入名单,不仅可以享受较低的电价,而且电力电量不平衡的责任还由其他未进入名单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承担,电力用户承担偏差和辅助服务的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约束考核机制不健全。
但纵观目前各地直接交易的开展情况,有的地方特别是高耗能产业占比较高的地方,在直接交易过程中,违背市场定价原则,采取行政手段人为降低电价的现象仍有发生。输配电价改革后,平均输配电价比现行购销差价每千瓦时减少1分钱,核减32个省级电网准许收入约480亿元。
根本目的是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实现的是多目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现阶段,因为硬件软件两方面制约,跨区域交易仍然受到很大限制,缺少全国性的交易市场。
一个办法是组建跨区域的全国性电力交易机构,另一个办法是在现有的交易机构中培育全国性交易机构。面对已经进入深水区的电力体制改革,我们必须时刻高举改革的旗帜,以船到中流须勇进的韧劲胆识,以改革永远在路上的使命担当,汇聚共识,戮力同心,坚定不移地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特别是能够进入直接交易名单的大用户,有的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是由地方政府部门确定,一定意义上,大用户直购变成了对大用户的优惠。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深水区的电改在不断前行的路上,矛盾和问题已然,但脚步却将愈加铿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的基础上来谋划。煤电价格联动方面,下调燃煤机组上网电价每千瓦时3分钱,并同幅度下调一般工商业销售电价,每年减少企业用电支出约225亿元。
通过以上改革举措,全年共计减少企业电费支出超过1000亿。有媒体作过统计,以国网和南网售电公司最多的两个省份为例:在山东,工商注册829家售电公司,然而,通过交易中心公示并拿到售电资质的只有335家,有交易记录的售电公司只有43家。
2017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再创新高。日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又印发《推进并网型微电网建设试行办法》,为微电网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比如售电侧的逐步放开和准入问题,如跨区域性全国交易机构的建立问题,是单独组建还是就现有机构培育,完全可以让市场来选择,在试的过程中发展和认识,在试的过程中注重总结、做出决断。困难是压力,困难是挑战,困难中往往也蕴藏着机遇,克服困难也就意味着抓住了机遇,赢得了先机。
数字表明,电网企业涉及到与输配电价不相关的或者不合理的金额比例是14.5%,达到1180亿元。不能把电改简单等同于降价,市场化定价要尊重市场规律,并不是只降不涨,降价的收益分配也是市场化的过程,应该由市场来决定。价格关系没有理顺,市场化定价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随着本轮电改的启动,原本不能与发电厂直接交易的中小用户,可以通过配电、售电公司来实现交易,弥补了多年来我国电力市场的一种缺失,应该说是电改的一大进步。
四是加快放开配售电业务,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北京、广州电力交易中心相继挂牌,成立了市场管理委员会。
6个配套文件是一个有机整体,在9号文件引领下,和批复各地的试点文件一起,既架起了整个电改的四梁八柱,又完整构成了相关重要改革的操作手册,为电改各项重大部署的落地,提供了基本依据。同时,个别省份还谢绝了售电公司的参与,由电网企业代理中小用户参与直接交易,造成了市场主体的混淆,与9号文件培育和放开售电侧市场的精神相悖。
尤其是电网企业关联售电公司一旦进入市场,其人员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数据优势不言而喻,如何确保公平竞争,在人员、场所、数据、财务等各个方面与电网企业进行物理隔离,对其实行非对称监管,又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今年16月,各地签订直接交易年度、月度合同以及交易平台集中交易电量累计9500万千瓦时,已执行的合同度电平均降价4.7分。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